高中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4-10-06 09:11:17
实用的高中数学说课稿集合十篇

实用的高中数学说课稿集合十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数学说课稿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数学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大家好!

我是卢龙县木井中学数学教师xx,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A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必修5第一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正弦定理》,依据新课程标准对教材的要求,结合我对教材的理解,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我的设计和构思。

一、教材分析

“解三角形”既是高中数学的基本内容,又有较强的应用性,在这次课程改革中,被保留下来,并独立成为一章。这部分内容从知识体系上看,应属于三角函数这一章,从研究方法上看,也可以归属于向量应用的一方面。从某种意义讲,这部分内容是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典型内容之一。而本课“正弦定理”,作为单元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已有的三角函数及向量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三角形边角关系作量化探究,发现并掌握正弦定理(重要的解三角形工具),通过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从“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建模过程中,体验 “观察——猜想——证明——应用”这一思维方法,养成大胆猜想、善于思考的品质和勇于求真的精神。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力量,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用数学”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学校是我县一所农村普通中学,大多数学生基础薄弱,对“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应用意识和技能还不高。但是,大多数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较高,比较喜欢数学,尤其是象本节课这样与实际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内容,相信学生能够积极配合,有比较不错的表现。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发现正弦定理的内容,推证正弦定理及简单运用正弦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解三角形问题。

过程与方法:学生参与解题方案的探索,尝试应用观察——猜想——证明——应用”等思想方法,寻求最佳解决方案,从而引发学生对现实世界的一些数学模型进行思考。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合情合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平面几何、三角形函数、正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同时,通过实际问题的探讨、解决,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就感,增强数学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锻炼探究精神。树立“数学与我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能用数学”的理念。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发现与证明;正弦定理的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正弦定理证明及应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为了更好的达成上面的教学目标,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本节课我准备采用“问题教学法”,即由教师以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投影仪等教学手段来激发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效率,并引导学生采取自主探究与相互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参与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去,从中体验成功与失败,从而逐步建立完善的认知结构。

五、教学过程

为了很好地完成我所确定的教学目标,顺利地解决重点,突破难点,同时本着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时代的原则,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问题1:宁静的夜晚,明月高悬,当你仰望夜空,欣赏这美好夜色的时候,会不会想要知道:那遥不可及的月亮离我们究竟有多远呢?

1671年两个法国天文学家首次测出了地月之间的距离大约为 385400km,你知道他们当时是怎样测出这个距离的吗?

问题2:在现在的高科技时代,要想知道某座山的高度,没必要亲自去量,只需水平飞行的飞机从山顶一过便可测出,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还有,交通警察是怎样测出正在公路上行驶的汽车的速度呢?要想解决这些问题, 其实并不难,只要你学好本章内容即可掌握其原理。(板书课题《解三角形》)

[设计说明]引用教材本章引言,制造知识与问题的冲突,激发学生学习本章知识的兴趣。

(二)特殊入手,发现规律

问题3: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和解直角三角形》这一章,老师想试试你的实力,请你根据初中知识,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在Rt⊿ABC中sinA= ,sinB= ,sinC= ,由此,你能把这个直角三角形中的所有的边和角用一个表达式表示出来吗?

引导启发学生发现特殊情形下的正弦定理

(三)类比归纳,严格证明

问题4:本题属于初中问题,而且比较简单,不够刺激,现在如果我为难为难你,让你也当一回老师,如果有个学生把条件中的Rt⊿ABC不小心写成了锐角⊿ABC,其它没有变,你说这个结论还成立吗?

[设计说明]此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如果感觉自己解决有困难,学生也可以前后桌或同桌结组研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证明这个结论,在巡视的过程中让不同方法的学生上黑板展示,如果没有用向量的学生,教师引导提示学生能否用向量完成证明。

问题5:好根据刚才我们的研究,说明这一结论在直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中都成立,于是,我们是否有了更为大胆的猜想,把条件中的锐角⊿ABC改为角钝角⊿ABC,其它不变,这个结论仍然成立?我们光说成立不行,必须有能力进行严格的理论证明,你有这个能力吗?下面我希望你能用实力告诉我,开始。(启发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加以研究证明,尤其是向量法,在下节余弦定理的证明中还要用,因此务必启发学生用向量法完成证明。)

[设计说明] 放手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和时间,使学生真正的参与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去,让学生在学数学的实践中去感悟和提高数学的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同时,考虑到有部分同学基础较差,考个人或小组可能无法完成探究任务,教师在学生动手的同时,通过巡查,让提前证明出结论的同学上黑板完成,这样做一方面肯定了先完成的同学的先进性,锻炼了上黑板同学的解题过程的书写规范性,同时,也让从无从下手的同学有个参考,不至于闲呆着浪费时间。

问题6:由此,你能否得到一个更一般的结论?你能用比较精炼的语言把它概括一下吗?好,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主要内容,大名鼎鼎的正弦定理(此时板书课题并用红色粉笔标示出正弦定理内容)

教师讲解:告诉大家,其实这个大名鼎鼎的正弦定理是由伊朗著名的天文学家阿布尔─威发﹝940-998﹞首先发现与证明的。中亚细亚人阿尔比鲁尼﹝973-1048﹞给三角形的正弦定理作出了一个证明。也有说正弦定理的证明是13世纪的阿塞拜疆人纳速拉丁在系统整理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得出的。不管怎样,我们说在1000年以前,人们就发现了这个充满着数学美的结论,不能不说也是人类数学史 ……此处隐藏16977个字……和分析,归纳出数列的通项公式。

四、教法学法

本节课以"问题情境——归纳抽象——巩固训练"的模式展开,引导学生从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提出问题并与学生共同探索、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理解更加透彻。

现代教学观明确指出: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学生应成为学习的主人。根据本节内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针对不同内容应选择不同的方法。对于国际象棋棋盘麦粒采用电脑动画演示,增强感性认识;所举的引例及数列的函数定义,可采用探索发现法;对通项公式及数列的分类等概念采用指导阅读法;对于难题(根据数列的前几项写出一个通项公式)采用讲练结合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平时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本节课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探索发现,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品质,加强主动学习的能力。

为了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本节课将常规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将引例、例题、练习等实物投影。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电脑动画演示:国际象棋棋盘格子中放有麦粒的示意图,从而得到一组数:1,2,22,23……263

叙述故事:给你一张报纸,你可以用它登上月球,你相信吗?只要不断地将报纸对折42次以后,报纸的厚度就可以达到月球和地球的距离。

设计意图:以实例引入概念,再配以电脑动画,叙述小故事,增强了感性认识,调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

(2)投影演示,再观察以下几列数:

①某班学生的学号:1,2,3,4……,50

②从1984年到20xx年,中国体育健儿参加奥运会每届所得的金牌数:

15,5,16,16,28,32

③某次活动,在1km长的路段,从起点开始,每隔10m放置一个垃圾筒,由近及远各筒与起点的距离排成一列数:0.10.20.30,……1000

④放射性物质衰变,设原质量为1,则各年的剩留量依次为:1,0.84,0.842,0.843,……

2、归纳抽象,形成概念

(1)学生尝试叙述数列的定义:启发学生观察上述几组数据后,进行归纳总结定义:按一定次序排成的一列数,叫数列,便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举例1:1,3,5,7与7,5,3,1 这两个数列有何区别?

举例2:-1,1,-1,1,……是不是一个数列?

设计意图:使学生注意把数列中的数和集合中的元素区分开来:

①数列中的数是有顺序的,而集合中的元素是无序的。

②数列中的数可以重复出现,而集中的元素不能重复出现。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数列定义的理解。

(2)数列的项及项的表示方法: an

(3)数列的表示方法:可写成:a1,a2,a3,……,an……

或简记为:{an},注意an与{an}的区别

上述(2)(3)采用指导阅读法(书P106页第7节~第8节第一句话),对an与{an}的区别进行集体讨论归纳。

3、通项公式的探索

(1)观察归纳定义

由学生观察引例中数列的项与它在数列中的位置(即项的序号)间的关系:

实物投影:

序号 1 2 3 …… 64

↓ ↓ ↓ ↓

项 1= 21-1 2=22-1 22 = 23-1 …… 263

从而可看出项与项的序号之间可用一个公式:an =2n-1表示,该公式叫数列的通项公式,然后归纳抽象出数列的通项公式的定义(略)。

(2)用函数观点看待数列:这是一个难点,讲解必须清楚、透彻。数列可看作是以自然数集或它的有限子集为定义域的函数,当自变量由小到大依次取值时对应的一列函数值(这是数列的本质),其图象是一群孤立的点,画图(棋盘麦粒这个数列)

设计意图: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3)数列的分类,并口答引例及数列①②③④分别归于哪类数列。

4、讲解例题

设计例题:①根据通项公式写出前几项并会判断某个数是否为该数列中的项;②根据数列的前几项写出一个通项公式。

例1,根据下列数列{an}的通项公式,写出它的前5项

(1) an= n/(n+1) (2)an=(-1)n · n

设计意图:使学生正确掌握通项与序号的关系。

变式训练:问 2589/2590是否为数列(1)中的项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方程思想是解决数列问题的重要方法。

例2,写出下列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使它的前4项分别是下列各数:

(1)1,3,5,7

(2)2, -2,2 ,-2

(3)1 ,11 ,111 ,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解题后反思,对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十分必要。写通项公式时,就是要去发现an与n的关系,对各项进行多角度、多层次观察,找出这些项与相应的项数(即序号)之间的对应关系。(注:遇到分数,可分别观察分子组的数列特征与分母组成的数列特征;若为正负相间的项,则可用-1的奇次幂或偶次幂进行符号交换,有时也可根据相邻的项,适当调整有关的表达式。)

5、练习巩固

投影演示:

(1)写出数列1,-1,1,-1,……的一个通项公式

(2)是否所有数列都有通项公式?

上述(1)的设计意图:an=(-1)n+1也可写成 (分段函数的形式)(当n为奇数时,n为偶数时),说明根据数列的前几项写出的通项公式可能不唯一。(2):引例②就没有通项公式。通过这些练习,使学生能及时消化,及时巩固所学内容。

6、归纳小结

由学生试着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老师适当补充,可以训练学生的收敛思维,有助于完善学生的思维结构。

(1) 数列及有关概念。

(2) 根据数列的通项公式求任意一项,并能判断某数是否为该数列中的项。

(3) 根据数列的前几项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4) 数列与函数的关系

7、课后作业:

(1)课本P110/习题3.1/1(3)(4)(5);2、书P108/4(1)(3)(4)

(2)复习看书P106-107

六、评价与分析

本节课,教师可通过创设情景,适时引导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欲望,有时直接讲解,有时组织掌握学生集体讨论、探索发现,课堂上除反复强调注意点外,还应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来强化它们。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数列及有关概念,而且可体会到数学概念形成过程中蕴含的基本数学思想:"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特殊化思想",使之获得内心感受,提高了基本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逐渐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

《实用的高中数学说课稿集合十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