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时间:2024-10-03 17:47:18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锦集五篇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锦集五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6篇,欢迎大家分享。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早上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堂反思五个方面来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是苏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九章第二节内容。包括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两方面的内容。本节设计有两个课时,我说的是第一课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的基础,因为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力与运动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可以说,牛顿第一定律是本章的重点。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 ,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主要推理过程;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在研究过程中成功的喜悦,学会分工与合作,提高团结协作的能力。

2.感悟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曲折,感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之所以确立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理由在于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本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力和运动之间的内在规律。

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学生在从生活经验中获得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那就是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为了使学生摆脱这种观念,转变错误认识,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严密推理,才能帮助学生走出误区。

二、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学习者是八年级学生。有利的方面是:经过一年的物理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并且学习了机械运动、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本节学习做好了铺垫。不利的方面是: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念不容易转变。

(二)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课时我主要采用“演示法”与“科学推理法”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 。

(三)学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正确实施下,我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等学习方法。我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目的是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变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

(四)教具与学具

电教器材:多媒体

教师演示用:斜面、小车、毛巾、棉布等

学生分组器材:

书、圆珠笔、铅笔盒、小车、书包、斜面、毛巾、棉布、乒乓球等

丰富的教学设备,尤其是身边的器材拿来实验,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感受活动,总结观点→合作交流,实验探究→科学推理,得出新知→剖析定律,强化理解→应用迁移,巩固提高→布置作业,延伸升华。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约5分钟)。

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为此,我设计了两个小实验引入新课,让学生从身边的实例入手可以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1、要让静止的书(文具盒)运动,该怎么办?

2、停止用力,又会如何呢?(学生实验后上台演示)

误导学生:物理受力就会运动,不受力就停止。

得出谬论:物体运动要靠力维持。

教师实验演示:推一辆小车,撤去推力,小车没有立即停下。

得出结论: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维持。

观察学生表情,出示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激发

学生探究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这样的实验学生既熟悉又好奇,带带着想知道这是为什么的悬念进入新课,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索兴趣。

第二环节:感受活动,总结观点(约3分钟)

让学生用力推书,圆珠笔,铅笔盒,小车,书包等,然后撤去推力,物体会慢慢停下来。让学生体会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维持,运动的物体停下来是由于受到阻力的缘故。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自身感受体验,观察现象,并提出自己的论点,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三环节:合作交流,实验探究(约20分钟)

本环节设计三个步骤:

第一步:用flash课件展示实验,用严格的推理方法让学生感受伽利略观点是正确的。通过回顾历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形象的flash演示,使学生对伽利略理想实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接下去的分组实验探究做一个铺垫。

第二步:学生分组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师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结合问题学习教材,小组自选器材完成实验。

1、我们实验目的是什么?实验中观察什么?

2、几种不同的物体铺在木板上,作用是什么?

3、实验中怎样保证小车开始时的速度相同?

4、实验中,如果我们把表面换成更光滑的玻璃,小车的运动情况会有什么变化吗?

5、如果表面比玻璃更光滑呢?

6、如果表面绝对光滑,小车会怎样运动?

7、如果静止的物体不受力,会怎样?

通过这些难度不同的问题引导,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自主制定方案,完成实验,不仅使他们印象深刻,还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同时让学生知道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础,对于不确定的观点应该通过实验来验证。

第三步:用flash课件再次展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对学生 ……此处隐藏4787个字……理,转变错误观点。

四、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借助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其主要推理过程及结论。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2.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到结论的方法(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论的教育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物理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得严密的科学态度教育,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2)通过对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

五、教学程序

(一) .导入新课:问题引入:

1.物体原来是静止,现在要让它运动,我们应该怎么办?

2.停止用力,物体会如何呢?误导学生:物体受力就会运动,物体不受力就停止。得出谬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亚里士多德观点)实验演示:推一辆小车,撤去推力,小车没有立即停下。请学生思考原因实验事实与经验相违背,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探究的兴趣,调动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新课教学

1.教学难点的突破实验演示:让小车从同一高度的斜面滑下,在毛巾,棉布及玻璃表面滑行的距离不一样。(科学探究过程一:提出问题)学生发表看法:可能是摩擦力的缘故。(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引出"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探究。在探究此问题时设置一下问题;

(1)"物体"选用什么?

(2)要使物体"运动"起来,你认为怎样做更合理?

(3)要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就要变化物体所受阻力,你有什么办法使物体受到的阻力变化?

(4)猜一猜:如果阻力影响物体运动,当水平面上的阻力变小时,物体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路程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5)想一想,观察什么现象就可以判断阻力对物体运动产生的影响大小?要用到什么测量工具?

(6)每次使用的小车是否要一样?小车开始的速度是否要一样?怎么做才能控制好这几点?

(7)结合上述要点讨论实验步骤(可参照P66)并做一做完成表格。

学生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交流,并进行试验。再思考问题;

(8)小球运动距离的长短跟它受到的阻力有什么关系?

(9)若使小车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进一步减小,小车运动的距离将变长还是变短?

(10)推理:小球在光滑的阻力为零的表面,将会怎样运动?

学生在完成上面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在经对其中一些关键词的讲解和课堂练习,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篇5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高一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敬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高中物理第一册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的第一节的知识。

2、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作为动力学的核心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牛顿第一定律作为牛顿物理学的基石,首先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着重介绍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而后讲述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为后续的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打下好的基础。针对教材,提出本节教学目标。

3、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主要推理过程及结论;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分析,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况、推理)

(3)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物理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密的科学态度教育,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

(2)通过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

4、教学重点及依据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作为重点理由是: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这节课的科学探究急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其认识事物的规律及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

5、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利于运动的关系。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得到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物体的运动是力的结果。为了使学生摆脱这种观念,树立正确的认识,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严密的推理,转变错误的观点。

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在初中已学习惯性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分析推理,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学习习惯方面,主动性不强,认知习惯,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因此制定以下教法。

三、说教法

针对学情及重难点,采用问题教学法、实验法、多媒体教学法相结合。开设一堂科学探究课,在突破难点,形成重点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四、说学法

科学探究法。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问题引入:

(1)原来静止的黑板擦,现在要让它运动,我们应该怎么办?

(2)停止用力,黑板擦会如何呢?(现场演示)

误导学生:物理受力就会运动,不受力就停止。

得出谬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亚里士多德观点)。

实验演示:推一辆小车,撤去推力,小车没有立即停下,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调动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2、新课教学

实验演示:用多媒体演示让小车从同一高度的斜面滑下,分别在毛巾、棉布及玻璃表面滑行。让学生观察。

提出问题:为什么滑行距离不一样(科学探究过程一:提出问题)。

学生发表看法:可能是摩擦力的缘故。(鼓励学生发表看法)

教师介绍物理学史:谈伽利略之前对力与运动的错误认识及猜想。

提出问题:如果没有摩擦力,物体会怎样运动?

学生跟着猜想:一直运动下去。(科学探究过程二:猜想与假设)

理想实验--探究过程

学生阅读教材,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展示理想实验,学生很想了解伽利略这位伟大科学家的思维过程。

展示伽利略的思维过程:(科学探究过程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问题一:如果没有摩擦,第一个斜面上的小球会上升到什么高度。

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问题二:第二个斜面上的小球会上升到什么高度?

问题三:为了达到原来的高度,小球在水平位置如何变化?

问题四:小球在水平面上如何运动?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锦集五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