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月光曲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月光曲说课稿1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执教的是《月光曲》第一课时,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说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月光曲》课文意境隽永、文质兼美,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读后,既能让人进入乐曲描述的如梦似幻的美妙境界,对乐曲产生无限的向往,又能对贝多芬油然而生敬仰和爱戴之情。
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文本的资源优势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二、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并理解“蜡烛、茅屋、清幽、盲姑娘、琴键”等词语。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在质疑理解、感情朗读、想像写话的语言实践过程中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及了解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3、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三、整合资源说策略
《月光曲》是一个传说。我发现这个传说只是记录了贝多芬的所见所闻,他的所思所想没有一个字,但我个人认为,就是这未见一字的空白,恰恰是月光曲产生的核心所在。一首伟大乐曲的产生,我相信老师们会认同,它不仅靠天赋,不仅仅靠丰富的想象,更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所以贝多芬自己也说,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这是我这堂课唯一引用的课外资源。所以我把这堂课的暗线(贝多芬内心的想法)转化为我整堂课的明线、主线。让学生入情入境,将心比心,走进贝多芬的内心,了解他丰富的心理和情感,我想这是符合高段的学段特点,也是符合本单元的主题。只有走进艺术家,才能走进艺术,才能欣赏艺术。我希望我的孩子们,能像贝多芬一样,今天经历一次温暖的,百感交集的精神之旅。
“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是新课标以及本册教材的要求,我紧紧围绕第三自然段:兄妹对话,第七自然段:盲姑娘与贝多芬对话,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进而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我很努力地根据文本的不同特点选择设计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比方说,对兄妹俩的对话是在我老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感悟的,以情境体验为中心,以感情朗读为重点,而贝多芬和盲姑娘的对话,我是让学生质疑、感悟,以探究性学习为重点,同学们的问题都提得非常好。
四、多向互动说过程
依据课堂教学灵性化、情感化的理念,本课的教学流程大致为三个环节:
(一)乐曲激趣、激情导入:
课始,播放贝多芬《致爱丽丝》,进而了解贝多芬。
(二)进入问题,自主感悟,感情诵读。
教师引出问题: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不朽名曲《月光曲》?
(三)入情入景,想象写话,欣赏音乐。
1、 师生共读“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段落,感悟交流。
语段: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了琴键。
2、 重新回到问题:贝多芬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
3、进一步了解贝多芬,联系上文,想像写话,体会贝多芬内心情感。
读写结合才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专门设计了“贝多芬准备再谈一曲时心里想什么”的书面语言训练,让学生想象写话。
月光曲说课稿2【说教材】
《月光曲》是选自语文注提实验教材第十一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展现了他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卓越的艺术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文章不仅语言美,而且意境美、情感美,极富感染力。
【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立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艺术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2、引导学生根据实在的事物,展开适当的联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九自然段。
【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月光曲》的旋律,感受乐曲的意境。
2、教学难点:
根据乐曲的旋律,了解乐曲的内容,引导学生感悟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说教法、学法】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把语文学习的过程真正变成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过程,把语文课堂变成学生能力发展的训练场,我认真地分析、研究,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及能力,有机地把演示法、情境教学法、倒叙教学法、以读促讲、读中感悟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糅合,展开了本课的教学。
针对高年级语文教学要注重学法指导的要求,我指导学生采用课前预习法、课堂质疑问难法、合作学习法、课后延伸法、让学生在读、思、评、议、悟的过程中学习课文。
【说教学设计】
一、调动情感,激发兴趣
这篇课文的内容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经历较远,如何让学生走进文本亲密接触故事内容,而不仅仅是作为一名旁观者来看故事呢?我想:有效地搭建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桥梁,对我来说是责无旁贷的。上课初始,我有意设计了一个闯关活动: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的片断,并展示一句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随后显示各关内容:
1、请你根据乐曲和这一句话,猜一个人,说出曲名。
2、你能简单地向大家介绍贝多芬吗?
(他的生平,或他的著名作品,或者根据收集到的资料谈谈他在你心目中是怎样的人。)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闯关,多么富有挑战性啊,加之课前的充分预习,学生肯定会积极踊跃地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能轻松地让学生认识到:贝多芬是一个杰出的音乐家,他善良且富有同情心,他愿意用音乐为穷苦人造福;同时他还是个意志顽强的人,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还能创作出那么震撼人心的巨作,这些作品曾经使许多人振奋精神,鼓舞人们在逆境中扬起生活的勇气。正因为认识的深入,学生在贝多芬高尚情操的熏陶下,个人情感的调动自然就水到渠成了。此时教师再相机提问:你知道这么优美的《月光曲》,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吗?以此揭题,为学生创设了主动学习的氛围,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做了很自然的铺垫。
二、质疑问难,互助解惑
……此处隐藏30436个字……、说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等词语。
2、根据课文线索概括主要内容。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及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从而感受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3、学会分辨实在的事物和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意境,感受乐曲美妙和作者在叙事中将两者恰当结合,使文章的表达更加充实、感情更深刻的作用。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四、说教学重点:
定为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及感情变化原因。
五、说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在叙事中进行恰当的联想,使文章的表达更加充实、感情更深刻。
六、说教法:
抓住重点、默读思考、读后交流、朗读悟境、欣赏体会、感悟写法、拓展阅读、迁移运用和多媒体辅助教学。
七、说学法:
读思、批画、体悟、说与写。
八、说教学流程:
结合211导学练三环节课堂教学模式,让教法、学法充分应用于课堂,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安排了两课时教学。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二、检查字词学习情况(重点指导“粼”和“霎”的书写)
三、抓住课文线索概况文章主要内容
四、探寻原因,体会情感
五、小结
以上五个环节的实施,主要为了达成两个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等词语。
2、根据课文线索概括主要内容。体会贝多芬思想感情的变化及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从而感受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温故而知新。在这一环节主要复习两个知识点:一、听写词语 二、回顾课文主要内容。通过复习,做好与第二课时内容的衔接,使整个教学浑然一体。
二、抓住重点 品读感悟
在这一环节,我相信学生的能力,没有眉毛胡子一把抓。重点放在了八九自然段上。文章的第八九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落,最能表达月光曲旋律和作者情感的变化,是文章的精妙之处,是本单元及本课读写训练的着力点,应该把更多的时间停留驻足在此,引导学生读思、勾画批注、概括画面、朗读悟境、欣赏体会。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小点。默读八九自然段,勾画批注,分辨出哪些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实在在的事物产生的联想。品读第九自然段,体会作者是如何用文字来描写《月光曲》旋律的变化的。在这里我做了三个预设。预设1首先出示重点句段,引导学生用四字词语概括画面。有效的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学生借助这些词语还可以清晰的想象画面。有利于后面的朗读指导。预设2联系文章内容,体会月光曲旋律的变化和贝多芬情感变化之间的联系。用感情朗读表现景象的变化、月光曲旋律的变化以及贝多芬情感的变化。学生用绘声绘色地个性化朗读,再现文本的情境,彰显语言学习的魅力。内化语言、体悟情感、积淀语感。在品读感悟的基础上,和孩子们一起欣赏《月光曲》
让语言与音乐相通相谐。
三、领悟写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阅读中,要初步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根据看到的、听到的实实在在的事物产生的联想。这样写的好处是使文章内容更具体、更丰富,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应鼓励学生在习作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的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更加深刻!
四、拓展阅读 扎实训练: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借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设计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将学到的方法在课外拓展阅读中得以实践。学生亲历了概括、表达、训练的过程,奠定了授之以渔场的方法。
五、读写结合,迁移运用: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使学生学会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学会阅读和表达。朱作仁教授曾说“大量读写,读写结合是学习语文的规律”。因此,我设计了这个环节,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写一段话,进一步训练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