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子》教学设计

时间:2025-01-27 11:19:57
《金子》教学设计

《金子》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金子》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金子》教学设计1

《金子》是一篇蕴含哲理的文章,彼得·弗雷特在淘金无望、准备离去时,发现雨后土地上长出了小草,从中受到启发,便留下来种花,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我们从彼得的身上可以挖掘出很多“金子”,所以我想以文本为载体,以朗读为桥梁,以合作为踏板,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为宗旨,积极主动地挖掘课堂中的闪光点,让孩子在语文课上也能不断找到属于自己的“真金”。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凸显学生的感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我从以下几点出发,带领孩子寻找“金子”:

一、抓关键词句,悟人物品质

在课文学习过程中,我先指导学生自学第一自然段,告诉他们体会人物的形象,首先要找到有关描写人物的句子,然后在句子中去寻找能表现人物品质的词语,反复阅读和揣摩。学生通过“蜂拥而至”一下子就能感受到淘金者的数量之多,“一无所获”则能感受到他们失落的心情。通过对淘金者的分析指导,对于彼得的讲解就容易多了,孩子们根据关键的词句,逐渐从课文中感受到彼得不仅勤劳,而且还是个充满智慧,执着坚持的人。

二、手脑并用,会读会思

学习课文,不能单纯地看和说,也要让学生动动笔,学会多种学习方法。在课文第二段的教学中,我出示自学要求,让学生用直线、波浪线和括号的方式找出彼得的所见所思和所为,于是大家马上动笔开始寻找课文中的句子,然后很积极地来进行交流,根据他们的回答,再逐一分析。而且这种动笔的地方往往要求学生通过默读方式进行,这有利于学生静下心来思考问题。其余地方我则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和赛读等方式进行学习。

三、小组学习,锦上添“话”

为了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在课前我先让学生合作完成“前置性作业”,在课堂学习过半后,让他们再小组讨论和修改,这时他们对课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于彼得的辛劳也有了同感,所以对彼得的“全部精力”付出有了更多见解。有的小组写彼得起早贪黑地培育花苗,暴风雨来临还为花苗搭起帐篷,夜幕降临时还在辛苦劳作等等。这些文字为寻找“真金”真是锦上添“话”呀。

四、拓展延伸,挖掘“真金”

根据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基础上,孩子们知道了彼得的“真金”不是那含金量高的金子,而是成功的秘诀,想要获得财富需要通过自己辛勤地付出。于是我让他们把自己的梦想比作金子,问他们的金子在哪里,是如何找到自己的真金。他们有的说“我的金子在舞台上,我要坚持不懈地练习,就能找到真金。”有的说“我的金子在教室里,我要努力读书,就能找到真金。”是啊,在不知不觉中,他们已经发现了自己的“金子”,并且潜意识中有为“金子”奋斗的信念,真为他们高兴!

五、达标练习

彼得的梦想是( ),他最初想通过( )实现梦想,他( )了三个月,结果却是( )。最终他是通过( )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但是这节课中仍然有不足之处:

1、就是开头的时候,老师的牵引太多,抓得太紧,没有放手,所以以后教

学中要注意,让学生自主学习,要放宽心去让他们去学。

2、本文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内涵比较丰富,道理比较深刻,因而需要我们教师巧妙设计,深入浅出地带领学生完成一趟精神之旅。

3、教学机智还有待提高,当课堂上出现问题时,老师随机应变的能力还不够。激励学生的语言还不够到位,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所以我想自己以后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

《金子》教学设计2

一、 导入新课

1、 出示金子图片,让学生对金子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图上这闪闪发光的是什么?谁来读读课题?(个读,齐读)

见过金子吗?对它有什么了解?(个说)

2、 讲解“淘金者”

点出金子非常珍贵,它简直就是财富的象征,于是就有很多人想得到它,想方设法地去寻找金子。这些寻找金子的人,我们就把他们叫做?(出示词语“淘金者”,生说)谁来读?(生个读,齐读)

3、 教读主人公姓名。

这篇课文所讲述的也是一个淘金者的故事。课文中的淘金者是谁?(出示“彼得·弗雷特”,生说)

外国人的名字和咱们中国人的名字有点不同。并且姓和名之间用一个点号以示区分。(个说)彼得·弗雷特的姓是?(个说)文中有多处直呼其名叫?(个说)

谁来叫叫他?(个读)

二、 初读课文

1、这篇课文讲述了彼得·弗雷特一件什么事呢?下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18页,自己去读一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生自读课文。

3、个生带读一类字。(前后鼻音用醒目的颜色标出,对学生进行无声的提醒)

重点强调“坑坑洼洼”中第二个“坑”读轻声,“倾盆大雨”中“倾”、“盆”二字前后鼻音,“买卖”的“卖”读轻声。

4、个生带读二类字(绝,掘二字读音用醒目颜色标出。)重点讲解两个同音字“绝、掘”的读音,“蜂拥而至”的意思,和“一”的变调。

①“绝、掘”你能用组词的方式来区分他们吗?(带读,先读字,再读词)

②“蜂拥而至”,什么意思?你见过这样的景象吗?(出示图片蜂群、人群)

是不是就是这个样子?车站的人群是不是也可以用蜂拥而至来形容?谁再来读一读这个词?(个读、齐读)

过渡:有些词语呀,本身就在描述一幅画面,咱们在读的时候呀,要在脑海中想象着这个词所描绘的画面,这样才能把词读好,读得有感情。

下面咱们就用刚才的方法再来读一读“倾盆大雨”。(出示)先在脑海中想象一下这个画面,想好了吗?(个读、齐读)

③小小一字真调皮,不同位置爱变调。虽然它很调皮,但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个读规律。

5、练读课文

拦路虎都解决掉了,下面请大家再去读一读课文,把一些你觉得难读准的字音和一些长句子多读几遍。

6、长句子朗读指导。

(出示两个长句子)

老师觉得呀,有两个句子比较难读,不知你们读得怎么样。(个读)

指导:在意思上联系比较紧密的词语要读得紧凑一些,并且注意适当停顿,这样就可以把句子读好了。不信,自己去试试吧。(生练读,个读)

7、个读课文,自选小节。随时纠正读音和断句。

课文总共有几小节?好,七个机会,咱们就给七个勇敢的人。

8、评议

三、 精读课文

1、自读思考,彼得和其他淘金者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听说有人在 ……此处隐藏17527个字……学生去读,应努力为学生提供读书的舞台,并让他们在充分的阅读实践中感受、感悟、感知。

[设计过程]

一、整体朗读,感受“金子”

1、看到这个“金”字,你能联想到什么?(师板书“金”字)

2、师板书“淘金”一词。

①指名学生读“淘金”一词。

②知道什么是“淘金”吗?(用水选的方法从沙子里选出沙金。)

③资料介绍(关于“淘金”)

3、揭示课题。

①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2课《金子》。(师板书“金子”)

②齐读课题。

4、淘金————自学生字。

①金子是财富的象征,金子是富贵的标志。可以这么说,谁都想拥有金子,可是又有谁知道淘金者的艰辛,甚至很多人为了能“淘”到真金倾注了自己的所有。“淘金”,即使在今天,它同样有着无穷的吸引力——这堂课上,老师也要让同学们当一回淘金者,看看你们能否像文中的彼得一样“淘”到属于自己的“金子”。

②出示生字:

坑、彼、甘、附、买、钱、盆、软、扮、实

③谁来“淘淘”这些“金子”?

重点提示:“甘”字的笔顺,最后两笔都是横;“附”字中的“亻”应写在竖中线上;“钱”字的右边要充分展开,特别是斜钩要长一些;“盆”字要注意上下结构的比例。

5、自读课文,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①“小淘金者”们,现在请跟随淘金者的脚步,一起去淘金吧!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②学生自读课文。

6、读书展示与交流

①读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②交流: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彼得·弗雷特在淘金无望、准备离去时,却发现雨后的土地上长出了青青的小草。他从中得到了启发,并决定留下种花,最终获得成功的故事。)

[设计随想:语文的学习大概都是从读入手的。“书不读熟不开讲”,“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些都是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对于《金子》这样的课文同样如此。实际教学中,无论是学生自学生字、自读课文,无论是学生读书展示、读书交流,实质上都是为学生创造读书实践的有利空间。要做到读正确、读流利,一方面,明确学生读书的要求,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文章所表达的内容、情感;另一方面,借助读书实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初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体验,并有所感悟与思考,特别是要积极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学习本领。]

二、跳跃朗读,把握“金子”

金子是一种梦想

1、自读第一、二小节。

①当人们听说萨文河畔发现了金子后,淘金者们便(蜂拥而至)。请同学们跟随淘金者的脚步一起来到美丽的萨文河畔。(请自读课文的第一、二小节)

②说说最能体现淘金者们心情的词语。

蜂拥而至、希望————一无所获、扫兴离去

提示:这些词语用得很准确。既写准了淘金者们想急切“淘”到金子的心理状态,又很好地对文章一开始的“听说”和“无意”做出了必要的回应。

③对于彼得,你最想说什么?(他为了“淘”到金子,倾注了自己的所有。)

重点交流这两句话:

(1)彼得·弗雷特不甘心落空,他在河床附近买了一块没人要的土地,一个人默默地挖掘着。

(2)他埋头苦干了几个月,几乎翻遍了整块土地,也没有发现一丁点儿金子。

金子是一种智慧

2、自读第4、5小节。

①在彼得即将要离去的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请自读课文的第4、5小节。

②请划出彼得的“新发现”,如果是你,也面对这样的情景,你也会让自己若有所悟吗?

(“坑坑洼洼的地方已被大水冲刷平整,松软的土地上长出了一层绿茸茸的小草。”)

③学生交流:

(1)彼得的若有所悟;

(2)自己的若有所悟。

④再读课文第5小节,说说彼得的所悟是否很有价值。

3、回读课文,交流:金子是什么?

①我说,“金子是一种梦想,金子是一种智慧”!读了课文,你能告诉老师在你心目中金子又是什么吗?(金子是一种追求,金子是一种力量,金子是一种冷静————)

②试着通过自己的读书将自己对“金子”的感悟表达出来。

[设计随想:课标里说,阅读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学生充分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和主人公,从而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里通过相关小节的跳跃朗读,既要培养学生感受、理解和欣赏文本(语言文字)的能力,又要借助阅读让学生与文本进行有效的对话;既要在感受、理解的基础上广泛交流自己心中的“金子”,又要在有效对话的基础上把握金子的真正内涵。]

三、对比朗读,挖掘“金子”。

1、默读课文,交流疑问。

课文学到这里,还有什么不清楚的或者有疑问的地方?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课文。

老师要与学生探讨这样两个问题:

①有没有人找到金子?彼得的“金子”是什么?

②彼得“挖金”与种花都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为什么得到的回报却大不一样?

2、对比读第1、7小节。

①读第1小节,交流:有没有人找到“金子”?

(绝大多数一无所获,也有人找到了金子。但只是极少数的机会主义,面对侥幸,更多的人是扫兴与失望。)

重点感悟这一小句:听说有人在萨文河畔无意中发现了金子,淘金者便蜂拥而至。

(要让学生了解到淘金者的举动显然是一种飘渺的盲从,其成功的概率微乎其微。)

②读第7小节,交流:彼得的“金子”是什么?

(彼得的金子是通过自己劳动种出来的鲜花,彼得的金子就在他自己的土地上。)

重点感悟这一小句: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

(要让学生感悟到真金的价值,特别是让学生明白这样的劳动必然会获得成功的启示。)

3、对比读第2、6小节。

①读第2小节,交流:彼得“挖金”得到的回报是什么?

②读第6小节,交流:彼得种花得到的回报是什么?

(要让学生感悟到成功的获得既要付出辛勤的劳动,又要智慧的头脑。)

4、总结:同学们,学完了《金子》一课,我还想说“金子是一种发现”,就像文中的彼得一样,发现土地的肥沃,发现成功的秘诀;就像可爱的你们一样,发现金子般的生活,发现金子般的学习。

[设计随想:关于读书,现在被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是关于怎样读,读什么,采取什么样的策略读?这些同样值得我们深思。就这篇课文来说,我更多的是要通过读唤醒学生,要让学生读出不同的声音,读出不同的滋味,读出不同的感受。比如上面所说的,“彼得“挖金”与种花都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为什么得到的回报却大不一样?”也只有这样的唤醒意识,才会使我们的学生在语文的实践过程中丰富人文内涵,得到精神滋养。]

《《金子》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