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度量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4-09-12 10:53:42
角的度量的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角的度量的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角的度量的教学反思1

角的度量,一向是我感到头痛的一个知识点。

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同时知识盲点也比较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有必须的难度。为了突破重点与难点,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是课题的引进。我先出示两个角,让学生去比较两个角哪个角大?有人认为角1大,有人认为角2大。当他们在争论不休时,引入课题,这就是我们今日要学习的“角的度量”从而产生学习需求。其次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我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这种自主探究的方法。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是具备这种自主探索本事的。

课堂中学生的回答也很精彩,如:“我发现量角器上的有数,这些数的排列有规律,一个从左往右,一个从右往左,中间正好是90”;“我发现量角器上90这个刻度与量角器上最下头这个刻度交叉在一个小点上”;“我从最大的刻度数是180这个数上猜测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我发现下头有一个小半圆,最中间有一个点”。你看学生研究得多认真,观察得多仔细!一节课下来我发现还是有学生会把内圈刻度和外圈刻度搞混,在画角和读角的大小的时候读错读数。还应再加强画角和读角的练习。

角的度量的教学反思2

这节课是我第一次上,听说这节课一直使许多教师感到头痛。知识点比较琐碎,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数学语言,知识点多,操作起来比较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一次关于手与脑的挑战。

为了让每位孩子都能准确学会测量角的度数,课前让学生准备了量角器、三角板等学习用具并预习了新知,课中使用了多媒体演示量角过程,并示范量角,可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量角的过程仍是那么艰难: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内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难,尤其对于旋转后的角,学生测量的不太准确,这些都是学生所出现的问题。

而经过反思自己的教学,需要改进的地方有:首先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重点放指导学生观察量角器上,建立刻度与读数的联系,认识1°角并在量角器上找出30°、45°、60°、90°、120°的角,初步悟出量角器上内外圈刻度的不同读法。建立30°、45°、60°、90°、120的角的表象,达到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的教学目标;其次是让学生交流总结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部分学生有了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角的经验,并已尝试用量角器量角,课堂上就先让学生讲量角的方法,然后规范量角的步骤,接着进行变式练习量不同方位的角,提高学生使用量角器动作的协调性,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最后,探究角的大小和角的边的关系。通过分组观察学生发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叉开得越大,角越大。

角的度量的教学反思3

在《角的度量》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发现:要上好一堂课,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非常重要。布鲁纳说过:影响学生学习的最重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因此我认为在数学的教学设计中更应该先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及掌握新知识的能力水平。我在执教《角的度量》这一课时,力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教学过程。

一、引领自主学习,捕捉观察亮点。

学习过程是学习环境主体与学习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应当为学生主体的主动参与创设必要的环境和条件,使得学生能够利用这些环境和条件主动学习获取知识。认识量角器是学习读数和量角的基础,而量角器对学生来说是较为陌生的。他们对它充满了好奇心和新鲜感。在此我让学生先自己观察量角器,给学生一个初步的感知,学生极易发现上面有很多的刻度和刻度线。但中心点学生发现较难。可在课上有一学生发现:“老师我的量角器上有一个小洞”。又有一个学生发现:“我的量角器上没有小洞,中间有一个相交的点”。此时我及时捕捉学生观察中的亮点,顺着学生的思维及时引导学生认识了这个小洞、相交点就是量角器的中心点。

二、利用直观教具,突破知识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我设计了两组角让学生来比较它们的大小,学生很容易看出第一组角的大小关系,而第二组角的大小很接近,学生出现了不同意见,我借此机会引入上边介绍的新课教学,学生掌握了测量方法以后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第一组角的度数,再让学生算一算两个角相差多少度,以此来巩固测量方法。

在测量第二组角的时候,因为这组角边的长度悬殊大开口方向不同,也就出现不同的测量方法,目的是让学生灵活掌握角的测量方法。经测量学生发现这组角的大小是相等的,在此我设计了思考填空:角的大小与()无关。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为了加深学生对此结论的印象,我拿出自己用电视天线做成的“活动角”,先延长角的一条边问学生角的大小怎样,再使另一条边更长让学生再次观察,然后又依此缩短两条边,使学生更直观的体会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不仅如此,我通过追问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为什么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提示学生从角的定义考虑。学生茅塞顿开:角的两条边不就是两条射线吗,它是可以无限延长的。当学生正处于发现的快乐当中时,我又问学生: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这一问题又引起学生的沉思,学生利用“活动角”这个教具很快就发现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老师的问题环环相扣,使学生的思维开阔了、思考深入了,完全沉浸在探索新知的乐趣中,难点被不知不觉地突破了。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有了很多收获,还找到了自身的不足。

一、课堂氛围不够活跃,孩子比较拘谨。没有平时上课表现那么活跃,原因有二,一是到了四年级,学生没有了在低段那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精神。敢说的他们变得害怕说错。课后和孩子们聊天,我开玩笑地说,你们今天在课上怎么没有平时那么“疯狂”啊?小A说:老师,我的后面就坐着王健老师,本来我很想说,可是我怕说错。小B说:我看见陆老师走来走去看我们的草稿纸,我以为我们都写错了,所以我都不敢大声说。小才说:王老师,你今天的笑容没有平时那么好,我们以为自己表现不够好……孩子们的表述可以看出,他们没有放开,可能我的设计没有充分、渲染气氛,导致孩子们太拘谨,没有放开,没有做到敢说敢做。公开课主题彰显力度不够。

二、本节课涉及到的数学概念比较多,作为老师,担心学生没有充分掌握,担心学生不会量角,担心学生不会总结量角的方法太多的“不放心”促使老师始终“扶着”学生走,学生没有自由学习空间。

三、在以后的 ……此处隐藏7995个字……,读内刻度;“0”在外,读外刻度。

②角开口向左,读外刻度;角开口向右,读内刻度。

③锐角读小刻度,钝角读大刻度。……

通过学生探究、自学,让学生自己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培养学生知难而进的良好品德与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通过加强学生间的合作,既培养了合作能力和习惯,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

角的度量的教学反思13

这是一堂练习课,主要是巩固昨日学习的度量角的知识,帮忙学生更好的掌握用量角器来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鉴于此,本堂练习课,我摒弃了简单重复的量角练习。从量角的基本方法复习、重现,到量不一样方位角时量角器的摆放,以及内圈、外圈度数的确认,每个环节,力图解决学生实际量角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巩固量角的方法。

本堂课练习形式多样,动手操作与理性辨析相结合,个人练习与他人合作,团体交流相结合。尤其是竞赛量角和分工量角,学生表现进取。避免了练习课的枯燥,课堂教学环节顺畅,气氛活跃。本节课教学既注重对获取知识过程的探究,又把握住对探究结果的理解。每个环节的教学活动,都有针对性,训练落到实处。教学时,书中的每道习题都深入挖掘,将其价值最大化。虽然时间稍多些,但效果明显。本堂课练习题目层次分明,从最基础的量角器摆放、读刻度的练习,到灵活量角训练,再到拓展练习,在打好基础的同时,力求提升学生的本事。经过练习,绝大部分同学掌握了量角的方法,并且熟悉了量角的一些技巧,比如有选择的确定始边,适当的延长所量角的边的长度。

教学中,仍然存在少数学生对量角器的摆放不够熟练,练习时还有个别学生对读内外圈刻度把握不准的问题。学生量角时由于重合顶点与边不够精准,量出的角会出现些许误差。解决这些问题,还需在后面的复习和作业时跟进,个别学生需课后辅导。

综观这堂练习课,总体上到达了预设的效果。大多数学生真正掌握了量角的方法。由于容量较大,学生速度还不够快,后面拓展部分练习时间不够充分。p20第7题可研究分工合作,为后面教学留出时间。

角的度量的教学反思14

“角的度量”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之上,学习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角的度量教学反思。因为这部分内容数学概念多,知识点多,比较繁琐,在以前的学习中也几乎没有接触,操作的时候也比较复杂,其中还有顶点和中心点重合,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包括读数时注意到内圈外圈刻度的选择都是重难点。

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知识点:

1、让学生认识量角器,知道量角器的刻度结构,能按不同的方向认识量角器上刻度的排列顺序;

2、知道量角器的摆放;

3、知道角的计量单位是度;

4、让学生初步掌握量角的方法及读数方法。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两个地方掌握理解的有些困难: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在本课的一开始通过让学生对线段的测量来引出对角的大小能不能测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简单明了,切近主题。接着在介绍量角器的时候发现教学用的大号量角器和学生的量角器之间还是有一定区别,因此,群殴注意利用投影在介绍,并结合投影测量,边测边介绍测量步骤,教学反思《角的度量教学反思》。同时,在本节课中,我还给了大量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自己动手观察、实践,让他们多看多量多练,将学习到的操作方法充分运用到实践中,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记忆。

但是在整个课堂中也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知识介绍不充分导致学生在操作的时候频频犯错,拖延了课堂时间;又如,学生的量角器有些有花纹,有些中心点不清导致很多学生无法测量精准也是我课前准备工作做得还不到位等等。

不管是缺点还是优点,在面对课堂的时候,我都将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再学习、再实践,相信自己能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中创新。

角的度量的教学反思15

角的度量这节课数学概念比较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的东西)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一次关于手与脑的挑战。因为量角的过程是那么的艰难: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度量不同方位角时更是如此)。即使量的方法是正确的,内外刻度又会不知所措。

要找到解决难点的策略,必须分析造成难点的原因。我认为学生之所以分不清内外圈、找不对数的方向,原因是学生以为像以前量线段的方法一样,只要把一边对准0度,另一条指着几就读几。而忽略了角是从0度开始向哪边慢慢打开的过程。具体实施如下:

一是课题的引入。这里我让学生自己画喜欢的角,然后同位之间进行比较大小,选择有代表性的几组。一种是直接用眼睛就能看出来的,另外的是仅靠眼睛是看不出来的,尤其是两个角比较接近的时候,究竟是一样大还是不一样大。有的学生说用直角三角板去量一量,但通过操作也很难下结论。还有的说把他们剪下来比一比就好了,这是一种方法,但不能知道究竟是大了多少或是小了多少。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二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重点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在教学认识量角器时,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看看你在它脸上有什么发现?”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发言是那么的踊跃。说明学生是具备自主探索能力的。在教学认识1°角时,我先让学生猜一猜,你认为1°的角有多大(用手势表示);再阅读书本看看1°的角到底有多大;最后在量角器上找1°的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深化理解1°角。在教学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时,首先在量角器上读出一个角的度数,并说出为什么?其次在量角器上读出同一线两个角的度数。因为读角时学生容易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搞混淆,让学生明白读角时要注意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看清楚。最后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它的两条边。

三是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课堂上学生不仅会量,而且讲量的方法时也讲得很好。大部分学生都能说这个角是从0度开始向哪边展开的,这就分清了究竟看的是哪个刻度上的数。在组织学生量角练习时,让学生量刚才自己的角,激发学生量角的热情,增添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是探究角的大小与两边长短的关系以及与角的两边张开程度的关系。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观察、去操作,从而得出结论。

但也存在以下不足:

1.在教学过程中,唯恐学生不明白有些内容讲重复的太多,导致下面练习的时间不够。

2.当一个学生第一次尝试量角量错后,却忽略了他的再次量角。

3.在教学过程中,语言不够简炼。尤其是对一些数学术语把握得不够。

4.教学评价方式上略显单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多一些,缺少生生之间的评价。

5.各个教学环节联系不紧凑,过度的地方处理的不够理想

《角的度量的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